1644年,风起云涌的明末时代,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席卷北中国,大顺军攻入北京、李自成称帝、刘宗敏权势熏天智云理财,似乎一切即将改写历史。
可刘宗敏却因为一个女人的出现,一个轻率的决定让整个政权如沙堡般倾塌。
历史并非黑白分明,英雄与罪人之间,有时仅一步之遥。
那么,刘宗敏有着怎样的生平故事?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?
铁匠出身刘宗敏出生在陕西蓝田的一个清贫家庭,他的童年,并不属于书卷与温床,而是属于寒风与饥馑。
他出生于明万历年间,恰是大明江山摇摇欲坠之际,时值灾荒连年,赋税加重,百姓民不聊生。
展开剩余92%刘宗敏的父亲是个忠厚农人,却因交不起田租被迫上吊身亡,母亲带着年幼的刘宗敏四处讨饭,最后也死于一个冰雪覆盖的冬夜。
而年幼的刘宗敏自此成为到处乞讨的小乞丐。
后来他被舅父韩清收养,在农闲时学些农活,十二三岁那年,他终于拜了从河南来陕的铁匠为师,学起了锻造之术。
从此,他每日起早贪黑,挥锤如飞,火星四溅。
烟熏火燎间,一个孩子的肌肉开始隆起,双臂如铁柱,额头的汗水比炉火还烫。
打铁是份苦差事,刘宗敏却甘之如饴。
二十岁那年,李自成的军队攻入蓝田,旌旗猎猎,呼声震天,刘宗敏深有感触,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军营。
他没有什么好出身和背景,有的便是一份韧劲,血战之中,他冲锋在前,一战中以一人之力砍翻五名明军,被士兵称为“铜臂刘”。
这不是虚名,而是用敌人的性命铸造的荣耀。
于是出类拔萃的他很快就被李自成注意到了,他后来被提拔为“权将军”,又晋封为“汝侯”,成为大顺军政权中极为核心的人物之一。
此时的刘宗敏,已不是那个蜷缩在街头寻口热饭的乞儿,也不是那个挥汗如雨的少年铁匠。
他身披战袍、腰挎宝刀,帐下万人听令,旗号所至,无人不惧。
忠勇护主如果说刘宗敏的前半生,是在苦难中砥砺出的铁血意志,那么潼关兵败之后的那段时日,则彻底将他的忠义写进了历史深处。
那不是一段可以轻描淡写的岁月,而是以血与泪换来的兄弟誓言,以尸骨为炭、野火为炬,烘出了他一生中最炽烈的忠诚。
那是崇祯十一年的冬天,潼关一役,大顺军惨败。
李自成的主力部队遭遇明军夹击,从西安一路退败,士兵四散、粮草尽失,昔日震动山河的“闯王之军”,转眼成了风中残烛。
山下,是曹变蛟的重兵围困,山上,是断粮无援的十八骑残军。
起义多年的李自成,头一次尝到了孤立无援的冷意,而更致命的是,他身边原有的谋士将领,不是被俘就是逃散,连张献忠也转身投降了朝廷。
唯有刘宗敏,仍在他左右,他没有一句怨言,只是每日巡视营地,烧水取柴,替受伤的兄弟包扎。
为了让士兵稳住军心,刘宗敏亲自出营寻找粮草,一次,他在山脚下击杀一头野狗,将狗肉分成十八份智云理财,自己只啃一块骨头。
更惊人的是,当粮尽无米、风雪连天之际,他在众人面前亲手杀了自己的两个妻子。
他说:“我刘宗敏既追随闯王起事,便誓死相随,今日以妻祭军魂,愿与主上共生死!”
如今看来这太残忍也无法理解,可那时,他确实有了威信。
次日,他提议放弃守山,主动突围,转战河南,原本犹豫的李自成还是采纳了他的想法。
他们如亡魂一般穿越险峰、蹚过冰河,最后终于抵达饥馑中的河南。
要赢得人心,必须与百姓同命,他带兵平粜粮食、赈济灾民,建立粮仓,设义粥。
他亲自上街宣言:“闯王不负百姓,愿与天下饥民共起。”
那些本已心灰意冷的百姓,终于再次举起镰刀和木棒,汇入这支重新燃起火种的军队。
起义军在河南如复活的枯木迅速滋生枝叶。
刘宗敏又多次率军击溃明军,尤其在攻打洛阳之战中,他以夜袭策略击破福王朱常洵重兵,把那位富甲天下的藩王府洗劫一空,将银两全部用于军粮和赈灾。
更在朱府血宴中,号召全军共食“福禄宴”,象征“吃掉旧贵族,祭起新天地”。
胜利的号角吹响后,李自成封他为“权将军”,让他统领数万兵马。
那一刻,刘宗敏的名字不仅让明军胆寒,也成为饥民口中敬畏的神话。
人们说:“有刘将军在,闯王便不会倒。”
狂妄之举1644年春,大顺军长驱直入,一举攻破京师。
李自成登基称帝,改元“永昌”,他成为了王朝第一人,而刘宗敏则是他的最宠信的左膀右臂。
进京之后,李自成面临的最大问题,不再是如何打仗,而是如何稳住人心、收拢旧臣、安抚百姓。
但他依旧保留着起义军那一套“打土豪、分田地”的草莽作风,对于权贵毫不留情,甚至变本加厉。
为了快速筹集军资、弥补国库空虚,他将“索饷追赃”的重任,交给了刘宗敏。
这是一个几乎无人敢接的差事,但刘宗敏却欣然领命,他不只是执行得彻底,甚至可以说是冷酷无情。
他命令打造数千副带铁钉的夹棍,专门用于拷打不愿吐金的明朝旧臣。
京中权贵听闻“夹棍侯”之名,无不胆寒。
他曾在刑讯时当场夹死一个前内阁大学士,又曾将明廷重臣吊于屋梁倒挂三日,只为逼出几箱金银。
他不再是那个曾在潼关雪夜杀妻明志的忠义将军,此刻的他,披着锦衣、佩着玉带,来往于王公府邸之间,却像个冷面死神。
士兵所到之处智云理财,门庭若市者哭声遍野。
有人说:“刘宗敏来,家中必有丧。”
他不仅追赃,更夺人,他的眼光如毒蛇,盯上谁家的女眷,谁家的就得覆灭。
而真正引发灭顶之灾的,却是一桩“风月之事”。
当初李自成兵临城下时,早有耳目告知吴三桂。
他是明朝边疆的最后一道屏障,驻守山海关,手握精兵悍将。
李自成深知其重要,便派人保护吴家府邸,并多次致信礼聘,意图招降。
吴三桂并非刚烈忠臣,他对朝廷早已心灰意冷,见大顺军攻克京师,也萌生了归顺之意,他甚至准备放弃兵权,亲自赴京面见李自成。
但就在这一切即将成真的时候,刘宗敏做了一个足以颠覆政局的决定。
吴家府中有一名妾室,名唤陈圆圆,出身秦淮名伎,色艺双绝,声名远播,她并非寻常女子,而是吴三桂的心头至爱。
在吴三桂未归时,刘宗敏亲率部队突入吴府,纵兵洗劫,不仅将吴三桂父亲吴襄当场杀害,还将陈圆圆强行掳走,收入自己府中,他已然昏了头。
消息传出,山海关方向顿时风声大变。
吴三桂在途中得知噩耗,原本冷静的他勃然大怒。
他一脚踏碎马蹬,拔剑砍断随从手中书信,咆哮如雷:“杀我父,辱我妾,此仇不共戴天!”
这一刻,大顺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晃,吴三桂回头打开山海关,迎清兵入关。
这一步棋,改变了整个中原局势。
战火再次席卷燕山,李自成被迫亲征山海关,面对即将而来的清军与吴军联手,刘宗敏依旧气焰嚣张。
他拒绝前线出征命令,直言:“我们兄弟都是揭竿起义的贼,凭什么你安坐京师,我却卖命送死?
李自成一时语塞,只得亲自挂帅,刘宗敏则无奈随行。
自此一战,成败命悬一线。
宿命结局山海关,一战而定乾坤。
1644年,大顺军与清军在此展开决战,李自成亲率大军,刘宗敏率先锋营突入敌阵,两军于关前血战数日。
刘宗敏奋勇当先,却在混战中中箭负伤。
彼时风沙蔽天,吴三桂麾下关宁铁骑和清军八旗如潮水扑至,大顺军抵挡不住,军心溃散。
李自成见大势已去,只得下令撤军。
京师弃守,大顺军全线退败,从一度掌握天下大权的气势,转眼跌入流亡的深渊。
战败之后,刘宗敏随李自成辗转西行。
他虽伤未愈,仍坚持带兵作战,在陕、豫、鄂一带阻敌突围,但这支军队已不复当年之勇。
内有李岩之死导致群臣心离,外有清军紧追不舍,昔日如山呼海啸般的大顺军,如今已如风中残烛,难以自保。
1645年,李自成率残部转战江西,企图在九江重整旗鼓,但清军与吴三桂联手追击,步步紧逼,形势愈加恶化。
刘宗敏与李来亨等将领密议,决意放弃九江,向通山方向撤退。
由他率部殿后,以掩护主力转移,那一战,是他最后一次身披战甲,驰骋沙场。
通山一战,刘宗敏率数千残兵与敌激战,刚布阵形,便遭吴三桂关宁军悍然掩杀。
敌众我寡,援兵断绝,他率兵据守山岭,试图突围。
连日激战,伤亡惨重,士卒多战死,他也在拼杀中箭伤复发,体力透支。
李自成得报后本拟回援,却在九江突遭清军设伏,兵败自顾不暇。
最终,刘宗敏在突围失败后,夜间带着数十亲兵逃至江边,登上一艘小船,试图顺流南逃。
行至天明,却惊觉未出包围,仍在敌军阵地之中。
当日清晨,吴三桂部再度合围,箭雨如织,小船被拦,刘宗敏寡不敌众,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尽,终被生擒。
吴三桂升帐亲审刘宗敏,仇人见面,分外眼红。
帐内,吴三桂怒目圆睁,剑眉倒竖,目光如烈火灼人,他看着这个当年掳走陈圆圆、杀其父亲的仇人,几欲夺命。
刘宗敏虽被五花大绑,衣衫破烂,面色苍白,但神情依旧傲然。
他昂首挺立,对吴三桂破口大骂,言辞激烈:
“我刘某纵死沙场,死了也不为耻!你引清入关,卖国求荣,是天下罪人!”
此言一出,吴三桂怒不可遏,当即令左右押其下跪。
刘宗敏冷笑不语,任凭亲兵用刀背猛击其腿骨,硬生生砸得其跪地吐血,却依然挺胸不屈。
吴三桂本欲凌迟处死,以泄心头之恨,正欲发令,却被闻讯赶来的清军将领阿济格拦下。
他提议劝降刘宗敏,以期招其效命大清。
但面对阿济格的劝降,刘宗敏嗤之以鼻,怒斥其为异族乱臣,接着扬唾于地,破口大骂。
阿济格知其不可降,便也懒得再废口舌。
刘宗敏死后,尸体被就地掩埋,没碑、无墓,仅留血迹斑斑的刑场,见证他生命最后的抗争。
他的死,不仅意味着一个将星的陨落,更宣告了大顺政权最后的覆灭,李自成在不久后也死于湖北九宫山,大顺军彻底瓦解。
他一生从草莽起义,到拥兵京师,再到流亡征战,最后倒毙刑场。
他既是推翻封建暴政的勇士,也因一念之差,亲手埋葬了大顺的未来。
一个将军的荣耀智云理财,能拯救千万百姓,一个将军的骄狂,也能倾覆整个王朝。
发布于:山东省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